close

  11月22日,2014中國新經濟力量論壇(第三屆)在廣州番禺雅居樂劍橋郡舉行。本屆“中國新經濟力量論壇”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南方日報承辦,雅居樂地產協辦,論壇以“預見未來”為總主題,分別於11月22日和12月6日各舉行一場經濟學家論壇和企業家論壇。其中,11月22日的經濟學家論壇以“迎接新經濟新常態”為分主題,聚焦當下最熱門的中國經濟“新常態”。
  首場經濟學家論壇邀請到“新常態”概念的提出者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克強經濟學”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世界銀行“知識與發展”項目創始人之一、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曾智華等國內外頂級經濟學家到場並作主題演講,為到場觀眾剖析“新常態”的特征和本質,為廣東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為廣大企業家、投資者尋找“新常態”下的新動力與新機遇出謀劃策。
  在前兩屆論壇成功舉辦的基礎上,本屆論壇進一步豐富了論壇內涵、擴大論壇影響和提升論壇規格。論壇首次引進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EMBA教育中心、MBA教育中心的學術支持,以及來自華南理工大學EMBA教育中心的特約支持,強強聯合華南頂級的商學院,打造華南頂級經濟論壇。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總編輯王更輝,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丘克軍,雅居樂地產董事副總裁、華南區總裁梁正堅等主辦方、承辦方和協辦單位領導到會並致辭。
  ■精彩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
  以質取勝應成“新常態”下的大戰略
  劉世錦為現場觀眾獻上了一場題為《新常態與以質取勝新戰略》的精彩演講,帶來了對“新常態”最權威最深入的介紹和解讀。他指出,以速度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切實以提高增長質量為中心,“以質取勝”應當成為“新常態”下的大戰略。
  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階段轉換期
  今年三季度GDP增速放緩至7.3%,創5年新低。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雖然有所回落,但是符合規律。他判斷說:“最近兩年,仍是增長階段的轉換期。”在劉世錦看來,所謂的新常態,增長速度的變化實際上是非常平面化的,後面更重要的是結構轉變、增長動力的轉變、發展目標的轉變以及相應的體制轉型。
  劉世錦在演講中透露,其一項研究通過對二戰以來的國際工業化歷史經驗進行梳理,從中觀察到一個重要現象:一批成功追趕型的經濟體,包括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歐洲的德國,在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當人均收入達到11000國際元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增長速度的自然回落,平均降幅達到30%左右,有的降幅還要更大一些。
  對這樣的結果,劉世錦也頗感意外,於是開始考慮其後是否存在某種規律性。按同一口徑測算,2012年中國人均收入已經超過9000國際元,而中國的增長路徑與上述成功經濟體較為接近,依此推論,中國有很大可能性在這兩三年出現潛在增長率較大幅度的回落。
  “據估算,2014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人均GDP已接近11000國際元,在邏輯上已經處於國際經驗所顯示的增長速度轉折時點。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在前兩三年已經達到這個時點。”劉世錦表示,包括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北京等在內的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投資、工業增加值和GDP等指標的增速已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些地區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或超過了11000國際元的水平,增速回落可以得到合乎邏輯的解釋。
  如何來看待“新常態”?有人把這種變化視為中國經濟的“衰落”乃至“崩潰”,也有一些輿論在“硬著陸”的題目下討論這一問題。對此,劉世錦表示,從國際經驗看,如果我們能在人均11000國際元水平上增長速度“自然回落”,是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標誌。
  “十三五”將是新常態形成穩固的關鍵期
  劉世錦說,中國正在力爭在今後一兩年內能夠完成增長階段的轉換,進入一個新的穩定增長軌道或者狀態。這一狀態可以稱之為“中高速穩定增長期”或“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其含義是中高速增長的“底”已經探明,比如說7%左右;這樣一個速度能夠穩得住,且能夠持續較長一個時期,比如5年或者更長時間。
  “如果說過去30多年的高增長階段主要是‘鋪攤子’,新階段則主要是‘上臺階’,而且是兩個臺階,一個‘產業升級’的臺階;另一個是‘創新’的臺階。”劉世錦說。具體而言,“新常態”不僅僅是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的變化,還包括結構轉變,即消費、服務業為主,內需起更大作用。如消費升級,收入倍增規劃的實施將有助於提升消費比重。城市中等收入群體(中產階級)是拉動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預計這一群體的比重到2020年將到達45%。
  同時,增長動力更多地依靠生產率提升和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譬如,201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率是23%,而日本是31.4%,美國是38.5%。如果通過產業升級,達到與日、美相同的水平,就有30%—70%的提升空間。
  劉世錦判斷說,“十三五”將是新常態形成並得以穩固的關鍵時期。他同時表示也要看到其中問題,“今後一兩年將是中高速增長的觸底期、金融風險的集中釋放期、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轉換的關鍵期。”因此,以速度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要切實以提高增長質量為中心,“以質取勝”應當成為新常態下的大戰略。劉世錦提出“六可”質量指標:即,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
  “新常態”下企業應該怎麼做?企業盈利模式轉變是關鍵所在。劉世錦說,據他的研究,如果原有的高速盈利模式不變,當增長速度低於7%時,企業盈虧比(虧損額與盈利額之比)會超過40%。也就是說,接近一半的企業可能出現虧損。中國企業過去在(經濟增速)10%左右才能賺錢,這個模式將來是7%,要解決企業在中高速增長情況下,新的盈利模式的問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
  “新常態”下要依靠改革而非刺激
  11月22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題為《中國經濟的下一個轉型》的主題演講中他表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應依靠改革而非刺激,轉型已在發生,下一步應把走了一半的市場化道路走完。
  黃益平指出,過去“保八”的一個結果是養了一批只有增長達到8%才能生存的企業,“國際投資人很難理解為何我們的有些企業如此‘嬌貴’,稍微低於8%就活不下去,而他們在國家增速2%時仍能生存,而適應低於8%的增長正是‘新常態’的一個重要方面。”
  同時,全球金融危機時推出的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對當時維持經濟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實際釋放的效應並不止於四萬億。當時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在保增長,導致的結果就是產能過剩,由過去的25%升到現在的35%。而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2000美元增長到現在的7000美元,勞動力成本也以每年15%的增速上漲,這就造成大批的低端的製造業無法生存。
  黃益平表示,下一步轉型的核心問題就是告別過去靠投資甚至靠污染、靠低成本的增長模式,轉而依靠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的增長。“正如習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我們以後的經濟政策是依靠經濟改革而不是經濟刺激。對新常態要有政策定力,對未來轉型要有決斷力。”
  “改革至今,經濟改革市場化的道路並不對稱,存在兩個‘雙軌制’。”黃益平表示,第一個“雙軌制”是國企與民企之間的雙軌制。不同於東歐一些國家採用的休克療法,迅速取消計劃經濟,將國有企業全部私有化,中國的漸進改革開始先保護了一些國有企業,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失業,減小了改革初期的阻力。
  第二個“雙軌制”是產品和要素之間的雙軌制。目前產品市場全部都放開了,但資本、能源、土地等要素市場的扭曲很嚴重,這就造成了很多成本被人為壓低,導致窮人補貼富人、居民補貼企業、中小企業補貼大企業,從而解釋了為什麼出口和投資活躍,而消費相對疲軟,形成了這樣的經濟結構——增長迅速,背後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卻越突出。
  黃益平認為,下一步中國經濟要轉型,要靠改革,改革就是把兩個“雙軌制”做了一半的工程做完:一是繼續推進國企改革,同時隨著時間推移,民企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平穩自然的過渡;二是過去把產品市場都放開了,下一步要把要素市場放開,由市場來決定要素的價格和資源的配置。他強調,要素市場化改革中最關鍵也是最迫切的是金融改革。
  他表示,現在地方融資平臺、地方政府借債、國有企業負債、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等問題的根源還在於有中央政府兜底,短時間可以兜住,但如不控制流量,長期積累下來,終究還會爆發系統性風險。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利率市場化,但又有很多難點,需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軟預算約束等,尤其是要解決市場剛性兌付的問題。
  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曾智華:
  中國經濟正發生可喜變化
  論壇上,曾智華以《中國全球新戰略:提升價值鏈,增強軟實力,化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為題作了深入淺出的主題演講,介紹了其在國際比較視野下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發展模式的思考。會後,他也就央行降息、中國房地產也發展及轉向海外地產投資等話題接受了筆者專訪。
  “我們站穩了,我們才能更強。”曾智華表示,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但這是正常的轉型,因為中國經濟需要進入理性的階段。曾智華表示,中國的知識經濟指數相較德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等發達國家較低,但在金融危機後德國、美國等國家衡量知識經濟的一些指標都在下降,而中國自1995年以來都在上升。目前,體現創新能力的版權收入、專利數量、科技論文梳理和企業研發投入等,雖然仍較德國、美國低,但差距不是很大。
  “這是可喜的變化,說明我們的路徑是對的。”曾智華說。在“新常態”下的變革大潮中,中國企業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發展競爭,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國在走向全球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內部幾方面的轉型,如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法治建設、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
  曾智華認為,現在中國需要大批懂得國際化運作的人才,但中國在這方面的儲備還遠遠不夠,因此中國要進一步推動人才建設。同時,加強產學研的紐帶,尤其是與國外的合作,比如在發達國家建立研究中心、併購先進技術等,讓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在演講中,曾智華用數據說明,中國近年來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猛。他指出,中國對外投資也面臨一些挑戰,如缺乏對當地法律、政策、文化和營商環境的瞭解,同時來自治理結構、文化、語言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協調和交流上的障礙等。
  曾智華建議,中國應當制訂海外投資戰略,並提供有關海外投資環境的基本培訓。同時增強國際人才儲備,併在政府層面之外也加強商界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而在海外投資前,中國企業應當實施更為嚴格的可行性研究和商業計劃書,並加強對當地的媒體公關,強化商會和行會的作用等。
  而在會後接受訪問時,曾智華也以房地產行業為例,分析了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機會。他指出,未來中國房地產行業不會像以前那樣大規模增長,而是進入穩健增長。與此同時,現在很多的人願意在海外買房,而海外市場也有很大的空間。如美國、歐洲等很多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都需要更新,而像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等新興發展中國家,高端酒店供不應求,這都說明有中國企業的投資機會。
  權威專家三論
  “新常態”下的廣東機遇
  互動沙龍??
  在主題演講後,黃益平、曾智華兩位主講嘉賓,與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兩位廣東省內知名專家共同參加了互動沙龍環節。在《最強大腦》節目主持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副教授蔣昌建的主持下,4位嘉賓深入探討了經濟“新常態”下的廣東機遇,為觀眾獻上了一場頭腦風暴。
  1論廣東經濟之轉型升級廣東轉型升級有成功樣板也有更大難度
  “轉型在廣東有比較成功的樣板,也有比較大的困難。”“克強經濟學”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開門見山。他認為,深圳特區自建立那天起便一直在轉型,今天去深圳,估計很難見到八十年代的產業。同時,黃益平也認為,由於傳統行業轉型較為困難,而廣東多傳統企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廣東的困難比全國其他地方更大”。
  林江作為本地學者,則以更加貼近的眼光看待廣東經濟轉型。他指出,廣東去年到今年的發展形勢與全國經濟形勢高度吻合,“儘管廣東GDP增速較全國平均水平高一點,但從90年代至今的情況看,廣東的GDP增速總體在下滑”。
  林江表示,與全國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因為廣東經濟最先發展起來,同時出口導向明顯,因此面臨轉型升級最早,壓力也可能比其他地方大。丁力也認為,相比浙江等省份,廣東轉型升級難度更大。“我們的發展有很多特殊性,最重要的就是廣東大量依靠招商引資發展起來。”
  黃益平指出,政府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應提供更好的設施和環境,比如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而不應完全主導經濟轉型。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曾智華也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企業的力量逐漸顯現,知道如何在市場中決策、競爭,“這就需要政府逐漸地放開,不能什麼都是政府主導、規劃”。
  2論廣東發展之挑戰機遇高端人才“引進來”眼光向外“走出去”
  在經濟“新常態”下,廣東又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呢?
  談及廣東發展新機遇,林江從新型城鎮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廣東需要把外來務工人員盡可能地變成本地人。”他希望像東莞這樣的二三線城市,不僅能夠降低入戶門檻,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外來工,而且還能吸收全國的人才、資金聚集。
  曾智華則認為,廣東需整合多方面資源,為企業提供融資、研發平臺,增強企業實力,體現出創新的活力。其中,廣東尤其要打造一流的環境和宜居城市,“只有這樣,你才能吸引高端的人才做金融”。他同時表示,在“引進來”高端人才和企業的同時,廣東也應“眼光向外”,將自身變成東南亞貿易服務投資樞紐,而廣東企業則要更多“走出去”。
  林江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廣東不僅地處華南,而且位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加上廣東與香港、澳門、東南亞有傳統的聯繫,“這些聯繫都可以為廣東、珠三角的企業服務”。丁力則建議廣東的商人要有長袖善舞的能力,“如果我們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是資源配置者,將會有巨大的潛力。”
  3論新興行業之潛力遠景高端服務業高端製造業最被看好
  由於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現代信息技術等的迅猛發展,成本更低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我國傳統的製造業優勢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逐漸凸顯,但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為基礎的諸多新興產業卻逐漸壯大。在沙龍互動環節臨近尾聲時,主持人蔣昌建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哪些行業比較有潛力和遠景?”
  問題一齣,立即引起了在場嘉賓的熱烈討論。曾智華認為:“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是一個新興產業,這類企業會越來越多。”同時,他表示,咨詢行業在國內發展空間非常大,包括技術咨詢、管理咨詢等。
  黃益平則認為,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眾對高端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金融服務、旅游、教育、醫療、環保行業都有潛力,其中,我認為環保行業有很大的潛力。”
  同樣提出醫療行業遠景的是林江。他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保健將是未來很有潛力的行業。“還有創意產業,在‘新常態’下,人的需求正不斷轉型,往高端化發展。”最後,丁力則表達了其與上述三位略有不同的看法。“‘新常態’下,要有一顆平常的心,我最看好現代農業,因為人們都離不開吃飯。”
  本版撰文:龍金光 唐柳雯 汪飛 謝夢 牛思遠
  本版攝影:吳偉洪 編輯統籌:李勁  (原標題:2014中國新經濟力量論壇引爆羊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p46kpgk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